经典短篇:陈腐的故事

馆长1年前经典小说23853

  他就这样慢悠悠儿吐出核来,吃了一个橘子。屋外,雪正转雨。屋内,电炉似乎没热气,他站起身,离开写字台,在炉边坐下。多舒服啊。毕竟,这才是生活呢。

  他伸出手去再拿一个橘子。远在巴黎,马斯卡特在第二回合就把丹尼·弗罗许揍扁了。再远在美索不达米亚 [1] ,下了二十一英尺的雪。在地球的另一头,遥远的澳大利亚,英国的板球手力保优势。内容具有浪漫色彩。

  他看到,文学艺术的资助人发掘了《论坛》。这是本指导读物,哲理性很深刻的读物,少数爱思索的人的朋友,得奖短篇小说——其作者会写出我们明天的畅销作品吗?

  你将欣赏到这些温馨、朴实的美国故事,空旷的牧场、拥挤的住房或安乐的家庭里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,篇篇都隐含着健康的幽默情趣。

  我一定要看看这些作品,他心想。

  他继续看下去。我们的子孙后代——他们将会怎么样?他们将是什么样的人?一定要找出新方法来为我们寻求在这世界上的生存空间。这必须诉诸战争才办得到吗?用和平方式能不能办到呢?

  难道我们都得移居到加拿大去吗?

  我们最深刻的信念——将受到科学的扰乱吗?我们的文明——比旧制度的更低一等吗?

  另一方面,在遥远的、湿淋淋的尤卡坦丛林 [2] 里,响着砍伐橡胶树的丁丁斧声。

  我们需要大人物吗——还是需要他们有文化教养?请看乔伊斯 [3] 。请看柯立芝总统 [4] 。我们的大学生立志成为什么明星啊?请看杰克·布里顿 [5] 。亨利·范戴克博士 [6] 。我们能把两者调和一下吗?再看看扬·斯特里布林 [7] 。

  我们的女儿一辈如果必须自己进行探测将会怎么样呢?南茜·霍桑就不得不亲自探测人生海洋的深浅。她勇敢而理智地面对每个十八岁的姑娘碰到的难题。

  这是本绝妙的小册子。

  你是个十八岁的姑娘吗?请看圣女贞德的事例。萧伯纳的事例。贝茜·罗斯 [8] 的事例。

  想想1925年这些事例吧——清教徒历史上有过有伤风化的一页吗?波卡洪塔斯波卡洪塔斯(1595—1617),印第安人首领帕哈顿的女儿,传说中嫁给英国人约翰·罗尔夫,促进印第安人同英国统治者媾和。有两面性吗?她有第四围 [9] 吗?

  现代绘画——以及诗歌——算不算艺术?又算又不算。请看毕加索。

  流浪汉有没有行为准则?让你的头脑大胆想象吧。

  本刊篇篇都有浪漫色彩。《论坛》的一批作者充满幽默和机智,句句都说在点子上。不过他们并不企图自作聪明,决不喋喋不休。

  让你的精神受到新思想的鼓舞,不同凡响的浪漫色彩的陶醉,过一过这种充实的精神生活吧。他放下了这本小册子。

  另一方面,曼努埃尔·加尔西亚·马埃拉 [10] 在特里安纳自己屋内一间黑沉沉的房里,直挺挺躺在床上,因得了肺炎,肺里积水,每只肺上都插着导管。安达卢西亚 [11] 的所有报纸都为他的去世出了特刊,几天来大家早就预料他要死了。男人和孩子买了他的彩色全身像来纪念他,看着这些平版印刷画,记忆中他的形象反而淡忘了。斗牛士对他去世都大大松了口气,因为他在斗牛场上总是表演了他们偶尔才表演得了的绝技。他们都冒雨送着他的灵柩出殡,有一百四十七名斗牛士送他到墓地去,他们把他安葬在何塞里托 [12] 的墓旁。葬礼后,人人都坐在咖啡馆里避雨,卖掉了不少马埃拉的彩色像,人们把画像卷好,插在兜里。

  陈良廷 译

  * * *

内容来源于网络,侵联删

相关文章

经典短篇:三次警告

经典短篇:三次警告

  “如果悌也尔〔1〕老爹认为他刚刚给予我们的教训能起什么作用的话,那他就太不了解巴黎人民了,这一点就跟我的名字叫贝利塞尔、现在手里拿着一把刨子一样千真万确。您瞧,先生,他们成批地枪杀我们、流...

经典短篇:月光小巷

经典短篇:月光小巷

  我们的船因为遇到风暴耽搁了,直到深夜才在一个小小的法国海滨城市靠岸。去德国的夜班火车是赶不上了,于是只好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意想不到的一天。这个晚上除了听到那城郊小酒吧里使人忧郁的女子歌声...

经典短篇:桥边的老人

经典短篇:桥边的老人

 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,衣服上尽是尘土。河上搭着一座浮桥,大车、卡车、男人、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。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,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。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...

经典短篇:圣诞故事

经典短篇:圣诞故事

  (一)  马莱区的圣诞晚餐  马杰斯代先生是一位汽水制造商,住在马莱区,他刚刚在王家广场的朋友家吃完圣诞晚餐出来,哼着小曲往家里走……圣保罗教堂敲响了凌晨两点的钟声。“时间真是不早了!”这...

经典短篇:我的军帽

经典短篇:我的军帽

  今天早晨,我在衣柜深处找到了被遗忘的军帽:灰尘遮住了它的光彩,帽檐早就磨出了线头,金属编号也已经生锈,看不出颜色,甚至没有了形状。看着它,我禁不住笑了起来……  “瞧!我的军帽……”  顿...

母亲的缝纫机

母亲的缝纫机

母亲爱它,就像爱自己的女儿。一直以来,我就是这么认为的。依稀记得五岁那年,母亲踏着脚板,挺直了腰,缝纫机的“吱呀”声,伴随着一条宽大的棉布,织锦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。 我抱着那块又冰又滑的棉布,当着...